人大简介 机构设置
机关建设 历程展馆
人代会 常委
主任会议 工作动态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选举任免
通知公告 决议决定
工作报告 调查研究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
哈尔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 ...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动...
栗战书在西藏调研青藏高原生 ...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 ...
用法治勾勒更有质感的民生愿 ...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中国特色 ...
旗帜鲜明讲政治 不断提高政治...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 / 信息页面 返回首页
“一减五增”调出农业发展新动能
责任编辑: 市人大研究室新闻宣传处        时间: 2018-06-28 18:06

  编者按

  近日,由哈尔滨市人大农林委课题组撰写的文章《“一减五增”调出农业发展新动能》 ,全文刊发在《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10期。什么是“一减五增”?怎么调出农业发展新动能?下面,小编就和您一起来分享~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国家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近日,课题组先后深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6个区县(市)、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8家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企业,通过听取汇报、组织座谈会、实地走访农民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情况

  注重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实施了以减玉米、增水稻、增大豆、增果菜、增经济作物、增饲料作物为主线的“一减五增”策略,逐步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一是粮食作物面积有增有减。2017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为3031.81万亩,比上年增加17.9万亩,粮食作物面积为2862.04万亩,比上年减少31.02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为1729.7万亩,比上年减少84.51万亩;大豆种植面积227.53万亩,比上年增加77.89万亩。二是经济作物面积持续扩大。2017年全市杂粮杂豆种植面积为21.84万亩,比上年增加7.2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为88.95万亩,比上年增加8.22万亩;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72.81万亩,比上年增加6.51万亩。三是优质高效作物面积不断增加。2017年优质高效作物面积达到2700万亩,比上年增加611.5万亩;农产品认证总数为2109个,比上年增加559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为28个,比上年增加2个。

  注重发挥产业化牵动作用,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是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6年底,哈尔滨市共建成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255个,核心区面积达1556万亩,集中创建了810万亩的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区域性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2个,面积达到2501万亩,基本满足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二是龙头企业集约化效应初步显现。市政府按照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的总体要求,加快培育和壮大龙头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日趋形成集群态势和集聚效应。截至2016年底,哈尔滨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51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到185家。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渐趋提升。市政府将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现代农业,集中规划建设了14个产加销一体化的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园区,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功能板块,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医药、化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4%。

  注重发挥营销引领作用,农业产销结构日益升级。一是传统流通网络日趋健全。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地方财政引导作用,重点打造了香坊华南城、双城雨润、松北润恒、南岗哈达等超大型流通市场,改造升级了尚志苇河黑木耳、双城新胜蛋禽、香坊三棵粮库等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引进了华鸿集团投资兴办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农业博览中心”和香港招商局与深圳华利集团合作兴建的3个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中心,使全市农产品销售平台不断增加,农产品销售网络日益健全。二是现代营销业态发展迅速。引进了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在双城区、尚志市和宾县建立了3个电商产业园;鼓励引导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自建电商平台40个,开办网店近200个,网上销售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近千种,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市场营销格局。三是品牌体系建设稳健扎实。哈尔滨市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培育和大力宣传农产品品牌,扎实推进品牌体系建设,目前哈尔滨市获得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达到28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及加工产品达到12个,获得省著名商标的农产品及加工产品达到71个,其中五常大米、方正大米、龙丹、玉泉、老村长、雪莲等一批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份额逐步攀升。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托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发展比较迟缓。从总体上看,哈尔滨市农村地域比较广阔,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一些区县(市)地质地貌、土壤结构和地理区位等都有其独特优势,但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资源禀赋差异。从目前情况看,全市绝大部分区县(市)产业相近、产品趋同;有的区县(市)产业“大而全、散而粗”,特色产业不突出;有的区县(市)照搬模仿、盲目跟风,自身特色不鲜明;有的区县(市)尽管具有一定地缘优势、面积优势和资源优势,但由于没有实施“错位化发展”,上述优势尚未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

  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扬,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2016年国家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政策以后,粮食实际价格与以前相比呈大幅下跌趋势。以玉米规模种植为例,每亩投入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作业、人工及运输、烘干等折合人民币大体为450元,加上6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费,每亩玉米成本达到1050元左右。按亩产1300斤(标准水)、每斤0.7元进行计算,每亩玉米亏损140元左右。在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向挤压下,哈尔滨市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农民增收前景不容乐观。

  三次产业融合度较低。长期以来,由于哈尔滨市农业生产的市场导向并未完全确立起来,只注重种植领域而忽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只注重粮食生产总量而忽视粮食质量与市场需求,只注重农产品“原字号”而忽视延伸其产业链条,导致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层次较浅,具体表现在:一是缺少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目前哈尔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只有145家,占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9.5%,玉米精深加工能力不到100万吨,产品不到100种,致使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范围较窄、附加值较低。二是缺少网络化营销手段和数字化经销载体。目前哈尔滨市农产品经营组织绝大部分还在沿用传统的营销理念和手段,运用“互联网+”模式的营销企业仅占各类经营组织的12%,特别是大数据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化网络化营销水平还不够高。

  品牌带动能力不强。哈尔滨市由于各区县(市)对农业标准化重视程度不够,以致品牌建设比较迟缓,目前全市农产品品牌较杂、名牌较少,特别是能在国内外市场上立足的权威品牌严重缺乏,具有寒地黑土特色的小而专、小而精的农产品品牌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市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及加工产品仅有12个,缺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品牌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哈尔滨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产地市场、批发集散中心发育比较滞后,尤其是果蔬类的仓储、冷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全市每年果蔬类农产品产量超过600万吨,在采摘、包装、仓储、运输等环节造成的损失在25%~30%左右,每年约有150万吨果蔬因腐烂、变质而被丢弃。一些对冷藏条件需求较高的浆果类农产品如树莓、蓝莓等,由于产地市场冷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很难得到大面积种植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

  体制机制落后于形势发展。尽管哈尔滨市已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确权,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土地等资源要素的活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2016年以来,全市完成产权改革任务的村为94个,仅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8%,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全面不完整不规范不到位的状况,致使农民群众对土地和集体资产的支配和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足,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仍占主导地位。另外,从总体上看,哈尔滨市农产品经营模式还比较单一、农产品补贴政策还不够稳定、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还不够深入、金融保险对农业扶持还不够显著,等等。

  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要坚持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思路,继续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差异化发展为路径,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要以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优质水稻大豆杂粮种植规模为重点,不断增加马铃薯、蔬菜、食用菌、北药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要坚持以养带种、牧农复合,逐步扩大饲用玉米、紫花苜蓿等饲草种植面积,加快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要集中建设规模化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园区和“北菜南运”基地示范县,加快调整全市蔬菜产业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

  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要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扎实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努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要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不断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切实保护和发挥好以寒地黑土为主要特色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要以农业大县为主体,以乡镇村屯为依托,进一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抓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推广与应用,加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力度,积极探索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

  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总体要求,积极引进和大力培育战略性龙头企业,围绕“原字号”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重点发展粮食、乳品、肉制品等精深加工业,加快消化粮食尤其是玉米库存,不断推进玉米加工业向医药、生物化工等方向发展,大豆加工业向蛋白、保健品等方向转型,稻米加工业向米糠油、米粉等方向提档,畜禽加工业向功能食品等方向升级。要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努力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不断推动农业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进一步强化金融和政策支撑。要围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协调金融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和支付结算等金融产品,尽快开办适合哈尔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等方面的业务。要协调金融机构主动参与哈尔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等业务,推动农村各类资源资产的权属认定,实现确权信息与金融机构联网共享。

  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作用。要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及时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通过整合辖域内科技创新资源,建立一批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健全完善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加快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以开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灾害防御等关键性技术攻关为重点,不断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推进松花江沿岸灌区“旱改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要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向秋季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两大作业环节倾斜,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具的占比。要主动与农业农村部的“五区一园四平台”进行对接,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和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在五常市、双城区打造国家级水田、旱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以此为依托,创建一批以信息化为统领的、生产高效、产品优质、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园区。

  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要针对哈尔滨市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占有相当大比例、小农经济色彩仍然比较浓郁的现状,抓紧研究制定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规范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运行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尽快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分置,为促进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努力化解小生产、小资本与规模化、集约化之间的矛盾,促进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快发展。要尽快建立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

 
 
 
网站声明 |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备案编号:黑ICP备05002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