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

汲取正向能量 树立良好形象——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责任编辑: 2017-10-19 15:20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读这部作品,恰恰就是和一位高尚且伟大的人近距离交谈。这部书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上半期青年习近平上山下乡插队的故事,全书由19篇访谈稿编辑而成,这里既有当年的同学校友、插队时的村民老乡、也有曾经共事过的同志伙伴,他们真实还原了习近平的知青生涯,点滴细节记述了领袖青年时期的成长故事。场景、回忆平淡而真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口号,质朴得一任天然,村民、知青们谈起当年的故事,记忆依然那么清晰,回味起来依然那么幸福,珍贵的记忆沉淀在流年岁月之中,没有模糊没有褪色。

  作为一个80后,那个时代对我来说是一段历史,至少,我的体会不会如经历过那一段岁月的人来得深刻和透彻,但是整部书读完,却觉得有一种感动,还有一些莫名的情愫在酝酿,让我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想法,谈谈浅显的感受。

  习近平情系百姓,知行合一。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一条隐形的脉络,宏观地说,是一种家国情怀,具体来讲,就是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习近平在插队期间,带领乡亲们办了陕北第一个沼气池,建淤地坝,成立铁业社,筹办代销店、缝纫社,让梁家河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他为人民办实事的最初实践。在离开陕北之后,又分别在1993年和2015年回到梁家河,看望大家,关心当地的生产生活。

  习近平为人平和,做人做事“接地气”。是的,接地气儿,这也是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无论是知青插队时,还是日后一步步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以后,总书记谦卑亲和、不忘初心的品格始终没变,他为当年插队时结识的老乡吕侯生治腿,用自己的工资支付医疗费,还在老乡做了截肢手术之后对他说:“侯生,你的大难过去了,咱们一起合影留个纪念吧!”书中还有“近平教我写名字”“近平开会时我们不瞌睡”等等很多的故事,这表明习近平人生旅途的第一步,走得扎实;第一粒扣子,扣得妥帖。

  习近平酷爱读书,注重学习。我们都知道,习大大爱读书,有“书迷”之称,在这部书中就有多位知青、老乡提到习近平读书的故事,说他是知青中最爱看书、也是读书最多的一个,下乡时行李最重的也是他,因为里面都是书。即便是在带领乡亲们忙生产,每天天黑才能回到住处的时候,他也坚持读书,夜以继日,煤油灯把脸都熏黑了也不在意,还是继续坚持学习,为了借一套《浮士德》,他跑了三十里路,每次探亲或外出回来,总会带回新书,正是这样的孜孜以求,积累深厚的知识底蕴,才有了在文艺座谈会上的旁征博引,才有了在历次讲话中涉猎颇多的故事与例子,读书带给习近平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彰显出一个泱泱大国的领袖风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书中大多是一些平实细琐的小事,却映衬出青年习近平的种种优秀品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是他人生经历中重要的起点,也正是这些点滴细节为其日后治国理政的思想夯实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启发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眼界要高,重心要低,对待问题要深入研究,干工作要“接地气”,平时要注重学习积累。

  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曾几何时,读书是学生时代的我们的必修课,是任务,可是,当工作与生活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时,读书却成了可有可无的一件事,很惭愧,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毕业生,读书本该是如吃饭呼吸一般自然的行为,而今却需要提醒自己刻意为之才能做到。机关开展“多读书,读好书,强素质,树形象”活动,对每位机关干部既是倡议,也是关爱,更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继续前行的力量。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意识到自身的欠缺,以前闲暇时大多都是看看手机、刷刷朋友圈,而自从参加了悦读活动之后,我开始看书、刷自己的头脑了,读后感,没有读,哪有感,虽然平时工作生活节奏快,但是碎片化阅读还是可以做到的,虽然读书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收效,但腹有诗书气自华却源于久久为功的读书和学习。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凤飞浪涌中领袖人物脱颖而出。时光已然过去40多年,时代也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但书中那些“激情燃烧岁月”中的故事,却穿越历史时空,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办公厅的一名年轻干部,岗位要求我要知识面广、综合、协调能力强、服务精准到位、保障工作周到有力,为机关各部门做好政务服务工作,起到枢纽和保障的作用,时刻保持一颗勤于学习、勇于担当的心,以“精准深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立足本职,踏实工作,学以致用。虽然我没有总书记的宏韬伟略,也没有在座同事的资深专业,但是凭一颗炽热的心,我将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汲取正向能量,不断磨砺、提升自己,努力树立人大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 

版权所有: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备案编号:黑ICP备05002054     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