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简介 机构设置
机关建设 历程展馆
人代会 常委
主任会议 工作动态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选举任免
通知公告 决议决定
工作报告 调查研究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
哈尔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 ...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动...
栗战书在西藏调研青藏高原生 ...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 ...
用法治勾勒更有质感的民生愿 ...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中国特色 ...
旗帜鲜明讲政治 不断提高政治...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 / 信息页面 返回首页
关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责任编辑: 市人大研究室新闻宣传处        时间: 2011-07-08 10:42

  为加快实施市委新的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组成了由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省市从事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部分专家学者参加的调研组,在常委会副主任才殿国的带领下,从今年4月初开始,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相继召开了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县(市),涉旅企业,业内人士,人大代表等6个座谈会;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了我市湿地旅游工作;听取了市旅游局关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和湿地旅游工作汇报;征集了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100多条意见建议,其中还专门征集了全体驻会常委的意见建议;发出了1000多份调查问卷;实地踏查了一批景区(点);视察了哈尔滨旅游集散中心、江山旅行社等企业。所见所闻,调研组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我市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强劲态势。

  近两年来,在市委新战略的引领下,全市上下充分发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强力推进“双轮驱动、两季繁荣、四季发展”的旅游发展战略,在产业定位、品牌塑造、市场营销、效益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前景。

  ----确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新理念,形成了发展大旅游、做强大产业的浓烈氛围。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市新的发展战略,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支撑性产业来抓。特别是今年三月召开了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制定出台了《哈尔滨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2011年全市旅游业发展工作要点》。各区、县(市)相继出台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业发展规划,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紧抓不放。一批景区(点)已建成开放,还有一些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或筹划招商中。“重旅游、抓旅游、兴旅游”的大旅游发展氛围越来越浓。  ----打造松花江湿地旅游品牌,大幅度提升了哈尔滨城市的影响力。着眼于开发建设“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市委、市政府鼎力做大“湿地文化旅游”这道大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深入实地调研并解决问题,各有关方面合力推进实施,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打造出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服务功能基本完备的湿地旅游产品。6月5日成功举办了以“感受松花江湿地风光,领略哈尔滨夏都魅力”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充分展示了哈尔滨“北国水城”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松花江湿地旅游的推出,丰富了“夏都”品牌的内涵,也擦亮了“冰城夏都”这张旅游名片,继已经获得的全国旅游城市前20强、“中国十佳宜游城市”、“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十大避暑旅游城市”之后,又以“夏日圣地”美誉荣膺中国避暑旅游城市第三名,荣获了由亚太旅游联合会颁发的“大美湿地城市”称号。  ----管理服务更趋规范,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地方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并发布实施了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购物商店等企业质量等级划分评定标准。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建立完善了三级旅游投诉网络和投诉处理机制,旅游产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加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旅游集散中心网点布局,提升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大旅游产品特别是松花江湿地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规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年加大。全市338家旅游景区(点),94家星级酒店,267家旅行社,8所旅游职业学校和1个旅游培训中心,经资格认证的导游人员9432人。初步形成了以冰雪、湿地为两条主线,“一江(松花江)、四区(二龙山、平山、帽儿山、亚布力四个休闲度假区)、四文化(金源、欧陆风情、关东、红色旅游文化)、十二湿地景区(太阳岛、滨江湿地、金河湾、伏尔加庄园等)”的旅游产品空间布局。构建了冰雪观光、湿地休闲、欧陆风情、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等多元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一城集散、两带支撑、三圈辐射、四极出新”的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旅游总收入和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201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150万人次,全市与旅游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达100多万人,旅游总收入381.5亿元人民币,近两年平均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产业已成为全市综合性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完善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求更为紧迫。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与旅游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产业结构、要素配置、软硬环境等诸多问题逐步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我市旅游产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难题亟待破解和突破。

  ----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旅游产业强劲发展的需要。我市虽然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机构,但旅游行政管理和执法责权分散、缺乏统筹,各自为政、管理不力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受机构编制等因素制约,80%的区、40%的县(市)没有旅游管理机构,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形成很大的反差。一些有影响的景区多头管理、推责争利、各自为政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形象,而且制约发展。

  ----规划缺乏统筹考虑,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旅游业发展规划尚没有融入城乡发展规划。市政建设、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市政交通等规划与旅游业发展规划缺乏有效衔接,不仅给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带来困难,甚至造成有些内容的互相矛盾和制约。各区、县(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也存在统筹衔接不够的问题,“各自为政”的封闭性区域规划,已经导致了无序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的不良后果。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入不足成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市交通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旅游景区(点)大多布局边远分散,因投入不足等原因,道路建设往往跟不上景区(点)的建设,致使一些新建的景区(点)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总体上我市城市旅游承载能力还不强,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一些宾馆、饭店及娱乐设施因投入跟不上,建设标准低,不能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部分景区(点)尚未完全形成协调配套的服务体系。  ----缺少龙头企业牵动,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市旅游企业总体上规模小,竞争力不强,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低,缺乏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对现有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吸引力大、牵动力强、影响力广的大项目仍然较少。一些旅游景区的建设还停留在传统的较低层次上,缺少深度的功能开发和形象包装,对于相关资源也未能进行有效整合,由此造成资源闲置、重复开发、甚至破坏性开发。  推进我市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应进一步深入探索创新发展途径,努力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整合、关联产业的协同融合、区域旅游的互动联合。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开辟出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使其更好地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更有力地拉动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强化领导、理顺体制,为旅游产业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作用,赋予行政主管部门切实职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齐抓共建、通力协作的强大合力;要强化旅游管理机构。借鉴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贵阳市等地的模式,将市旅游局改建为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使其承担起研究和制定旅游改革发展目标,审核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重大旅游项目,研究提出制定旅游法规的指导意见,监督检查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目标责任和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协调整合相关行政管理执法行为等职能,将单一部门的行业管理转变成多部门协调的综合管理,有效解决管理条块分割、职能分散、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旅游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立区、县(市)旅游工作独立机构,强化区、县(市)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要形成促发展的合力。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从职能出发,研究制定本行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要加快推进依法管理的进程。依据国家、省有关法规,抓紧对我市旅游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着眼于开发与保护并重,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旅游资源(特别是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要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应根据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同比例逐年增加旅游发展资金,有条件的区、县(市)也应设立旅游发展资金。进一步加大政府在旅游宣传上的统筹支持力度,挖掘浓缩我市旅游产品的特色,高水平策划包装,形成统一的旅游名片,在主流媒体上进行长时段、广覆盖的宣传,同时采取旅游业主体推介、展会宣传、网络促销等多种形式,营造强烈的旅游宣传营销氛围;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对新建的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园林景区(点),应减少收费或不收费,在对城区及周边旅游资源开发时,要预留相应的资源,通过政府投入为市民保留足够的休闲、健身、娱乐空间。  ----统筹规划、优化配置,进一步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合力。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关联度高、覆盖面广的动力产业,应当将其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谋划。一是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规划,统一实施;二是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行业规划(如市政建设、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市政交通等)有效衔接,使之互相包容、互相支持;三是在充分调研论证、统筹区、县(市)规划、吸收国内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我市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意见,使资源配置、产品布局、线路规划、服务保障等更有效、更具可操作性。在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  ----多策并举、打造龙头,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集群发展的关键是打造“航母型”的龙头企业。改变我市旅游企业小(规模小)、散(各干各的)、弱(竞争力弱)的现状,根本出路在于打造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多策并举,倾力打造旅游龙头企业。一是依托资源整合打造龙头企业。对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包装,通过政府立项招商引资,打造资源品牌型龙头企业;二是通过国企改革打造龙头企业。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对现有大型涉旅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打造国有主导型龙头企业;三是整合旅游产业价值链,形成旅行社、酒店、娱乐、休闲、购物、会展等旅游集群,打造价值链型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要对规模大、资源富集、经济社会效益好、品牌知名度高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进行合理包装,上市融资,尽早打破我市涉旅企业零上市的历史,带动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强化基础、完善功能,不断提高软硬环境建设水平。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市由于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在这方面欠账较多。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一是加大景区(点)联通干线公路、城区主干道道路建设的力度,提高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二是统筹规划尽快开通联接主城区及周边景区(点)的公交线路,方便游人出行,降低游憩成本;三是健全完善景区(点)的停车场、公共休憩和环境配套设施,在主要道路和景区(点)附近建立导引标识;四是建立必要的旅游公共安全保障队伍,确保湿地游、水上游的安全。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要完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便游客咨询,获取必要的信息;要完善旅游服务中心的功能,切实发挥散客服务平台的作用;要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可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我市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进行人文信息、历史元素、自然科学原理等文化内涵的发掘,将这些文化元素和文化体验加载到旅游产品中,使旅游者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文化满足和精神愉悦;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依托我市产业优势,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产业的合作,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打造高水准的大型音画实景演出。聘请国内外高端策划人才,以我市特有的民族文化、异域风情、音乐之都文化底蕴为素材,打造一台可以比肩“印象·西湖”、“印象·丽江”、“印象·海南岛”等的大型音画实景舞台剧,推升哈尔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网站声明 |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备案编号:黑ICP备05002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