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平凡的世界》里不平凡的悲情人生
 
来源:哈尔滨市人大 作者:陈迎 时间::2017-09-12

  你的文字里,藏着你的气质、修养和心境。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融进你的骨髓,体现在举手投足间。

  放下手机,捧起书本。加入“人大悦读者计划”,来这里,和你喜欢的宝贝藏书在一起,写你想说的读书故事。

  本期悦读者——陈 迎。

  让我们一起品读她与《平凡的世界》的那些事儿~

  《平凡的世界》里不平凡的悲情人生文/陈 迎

  1992年,时年42岁的路遥积劳成疾,在西安永远放下了手中的笔。

  25年过去了,想起路遥常说的那句话:“靠写小说挣稿费赚钱,就和靠卖血赚钱一样。”不禁心头阵阵酸楚。在延安大学文汇山的一个平凡的坟墓里,这个坚强、不朽、“平凡”的灵魂和他《平凡的世界》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似乎正在渐渐被遗忘着。

  “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这句刻在路遥墓前的一块方石上的悼词,极为恰当地表述了路遥短暂而辉煌的文学人生。在他看来,当世俗的一切明智和迷障消散了以后,真实的生活就要求我们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无疑,只有追求一种平凡的体悟,才能明亮我们的眼睛。

  这套泛黄的平凡三部曲来自父亲的馈赠,那时的我竟对之不屑一顾:认为那个时代和自己是疏离的,单调的封面似乎就昭示着内容的“平凡”。随手翻来竟难以释怀。一个关于解放后身处改革浪潮中的农民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挣扎、改革、创新、收获新生活的故事,展现的是一段平实感人又撕裂心肝的历史。路遥对于人物心理历程的刻画更是淋漓尽致,那痛苦煎熬的无奈和欢喜雀跃的激动,都成了最真实、最深刻的感受。

  要解析孙氏兄弟、润叶、晓霞等主人公的人生悲剧,就不能不先认识一下塑造他们的雕塑家——路遥。路遥在众多的当代作家中像是从苦难中走来且不曾忘记苦难的智者,他爱那片养育了他的土地,也因此脱离不了一种淡淡的却深入骨髓的悲情和怀旧。他用平铺的情感来叙述一个感情的高潮,让浸染了世俗的心灵陷入一种空灵的感触。

  《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路遥四十岁之前人生活动的一个基本总结,期间包含着青春的坚持、痛苦和失败;包含着劳动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对这个冷暖世界的复杂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也包含了我们对生活从未淡薄的挚爱与深情。至此,我们也就可以对我们父辈们的那个时代投去敬意的一瞥,并向他们深情地鞠上一躬。

  在那个发生激烈演变的大潮中,人类社会以完全不同以往的面貌进入另一个世界。他们不仅目睹了一幕接一幕的大剧,也不可避免地在期间扮演某种属于自己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逃避自己的历史责任。无疑,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活和艺术都会向作家提出更为繁难而严厉的要求。

  于是,路遥在另一个生命历程里体味了自己,找到了一种真实的生命感觉,他也许不是最好的写手,也许只是用文字记载了生命,当理想华美的外表在现实中不断脱落以致佝偻的时候,他迫切地希望改变命运,但经过那样的呕心沥血,却发现改变的其实只是自己。路遥以激动或是不冷静的描述,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用长篇的白描进行了他的生命告白,叙述了自己对贫穷、对爱情、对道德观、对社会变革的观点。文笔是清丽的、凄美的,对情感的描写是细腻的、铺垫式的,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物形象。《平凡的世界》让我感到的是震撼性的教育,它向人们展示了现实社会的广大和辽阔,个人奋斗的艰辛与曲折,漫漫人生的方向和纯洁爱情的悲苦,带来的是那一代人刻骨的真实和沉痛。

  农村的生活经历,后期的城市生活,大量的生活沉淀使得路遥本身处在了城乡交叉地带,成为一名“农裔城籍”的作家。他对这块空间是熟悉的,并能深刻体味其中人们的心理矛盾和心灵煎熬。路遥对农民有一种很自然的认同心理,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也曾是一个农民。因此,他表达的最多的是对生他养他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讴歌和礼赞,描写人们离乡与恋土的矛盾冲突。他在《后记》中写到:“我感谢我所生的这个戏剧性时代,也感谢与我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们。”因而,路遥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无法离开对农村、对贫穷的关注和描写。从农村进了城,而他们的文化之根往往仍留在农村。从这种意义上说,路遥永远属于黄土高原、属于故乡人民。在他所眷恋和深爱的土地上,充满着贫困的呻吟和死亡、正直和邪恶、温善与狂暴、文明与愚昧的种种矛盾冲突。因为贫穷,路遥的小说弥漫着苦涩的滋味,营造出无尽悲凉的氛围。

  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路遥整整准备了三年(1982年-1985年),他在作品中描述的原西县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县城,作品中人们的生存状态是真实的,不矫情的。这得益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他严谨诚实的创作作风。读完整部作品后,你会感到作者只不过在讲述活在他身边的一些人和有关这些人的故事。但路遥毕竟是一名作家,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平凡的世界中许多精彩不平凡的镜头。

  作为一名平民作家,路遥始终认为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到了。这位企图摆脱矛盾人生,为平凡的人们寻找出路,对平民社会与底层劳动人民给予了极大关注和人性抚慰的伟大作家,在现实主义更深层次上无疑做了坚定的普罗米修斯式的受难者和守望者。并在守望中进行反复的自我确认,从冲突走向平衡,在回归平民苦难的历程中,开拓了一片凄美而悲壮的审美空间。

  “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这是路遥的基本人生观点。正因为此,他赋予笔下的人物以魄人心魂的悲剧性格,也正因为此,他说:“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悲剧情结和苦难意识。那些贫瘠的土地和土地上穷困的人们虽然经受着巨大的一波又一波的苦难,却大多挺直了腰杆,坚韧地抗争着命运。在路遥的作品中,我们往往会感到一颗充溢着真情的心灵在震颤和悸动,感受着作家那饱蘸浓烈情感和深沉同情的笔力。“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他对罹难不屈的青春生命的悲悯和诚挚的厚爱,对吞噬、损害人们的邪恶势力和桎梏人们心灵的野蛮力量的愤懑和抗争,对人生意义不断深入的领悟和体察,像高亢激越的交响乐,回荡在黄土高原上,撼动着读者的心灵。

  《平凡的世界》中,生存在传统道德文化与苦难中的孙少平、孙少安,凝聚了传统的“庄稼人”的人格魅力,他们拥有浓重的道德观念和慈悲胸怀。但与此同时受过现代文明浸染的他们,又背叛了农民的局限性,具有一种自我牺牲以至无我的受难者的人生境界。现代文明的洗礼与时代的召唤将他们从传统文化和土地中剥离出来。这种剥离又是不完全的,他们并没有完全泯灭对土地的眷恋和依存,因为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就对土地有着顶礼膜拜之情。在秦牧的《土地》中,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到那种深刻的恋土情结。这种情结使这些来自土地的现代青年,一方面在现代文明的诱惑下,心理上滋生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骚动;一方面又在历史选择时,因背叛传统道德在心理上背负了无法排遣的内疚感和负罪感。他们的自我觉醒和价值追求是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下痛苦实现的,具有难以名状的苦痛和辛酸。他们可以说是传统道德向现代文明转型的殉道者。这些有志青年虽然满怀济世之愿,却终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地点、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在社会历史这个巨大的漩涡中,不得不一步步被残酷的现实消解掉追求和奋斗的豪迈。面对命运的不公和无常,他们能够以如此的耐力和坚强经历苦难的洗礼,并演绎着各自无奈的人生悲歌,可以说虽败犹荣。因为他们曾经敢于同命运和现实搏斗;因为他们曾经顽强抗争、拒绝平庸、不甘于命运的摆布!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勇猛顽强地战斗下去,在战斗中求得胜利、求得健全、求得超越。”这其间那些经由悲观主义而产生的乐观主义者,才是体验过人生忧患以后重新确定人生的人,才是有深度的人。作者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编辑:卢丙武
书香满庭
  雨巷幽长幽长,却长不过弥漫万里的书香! 刚进许昌学院的刹那,映入眼帘的是屹立在学院中央…
切实加强纪律修养 自觉遵守和维...
  通过学习,我感到深受教育和启迪,进一步增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新世界史

孙隆基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中国故事丛书
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诗经》的科学解读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喜迎 ...
诗书滋味长 美文美图齐分享 ...
阅读之美 分享有理 快来晒晒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