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简介 机构设置
机关建设 历程展馆
人代会 常委
主任会议 工作动态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选举任免
通知公告 决议决定
工作报告 调查研究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
哈尔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 ...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动...
栗战书在西藏调研青藏高原生 ...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 ...
用法治勾勒更有质感的民生愿 ...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中国特色 ...
旗帜鲜明讲政治 不断提高政治...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 / 信息页面 返回首页
关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
责任编辑: 市人大研究室新闻宣传处        时间: 2016-06-08 10:42

  为了推动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保障粮食生产实现逐年递增,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8月下旬,农林委员会先后深入到双城区幸福乡墨西哥艾特尔玉米栽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五常市卫国有机水稻大方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呼兰区金山农机合作社优质玉米集约化生产项目区、巴彦县巴彦港旱改水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调查了解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并听取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和呼兰区、巴彦县政府工作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情况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总体规划”等明确任务和要求。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根据资源优势和特色,科学确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布局,投入资金,严格项目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至2014年,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46个面积110.65万亩,建设养殖基地93个。农业开发从实施到现在,项目区已覆盖延伸到全市600多个乡镇、村屯,20%以上耕地、30%以上村屯得到开发治理。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亿斤,示范带动农户超百万户,户年均增收超2000元,为全市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做出很大贡献。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切实提高了粮食品质和产量。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突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采取连续立项、集中投入、整体推进的方式,沿灌区、主干路,分期分批梯次开发,确保一次建设到位,达到一流标准。二是确保资金重点投入。充分发挥农发资金的“综合”和“集成”优势,连续集中投入,打捆使用,自2010年至2014年,累计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4.41亿元,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三是注重采用高新技术。与全市各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紧密技术依托关系,在项目区积极引进和示范、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开发实施以来,累计引进新技术286项,转化新科研成果230项,引进推广新品种560多个,推广高效立体栽培等新模式150多个,培训农民80多万人次。其中五常项目区培育推广的“龙洋一号”成为与“稻花香”齐名的优质品种;双城项目区引进的墨西哥高产玉米栽培模式,亩产达1200公斤。同时,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93.74万亩,占全市1500万亩中低产田面积的46%,经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平均亩增产达350-400斤,为我市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群。2014年,重点实施了五常卫国、拉林,双城双城镇,巴彦巴彦港、木兰新民、通河东部提水灌区、依兰达连河、方正会发、宾县永和、延寿延寿镇、尚志长寿、呼兰许堡、阿城料甸、松北乐业等一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36.36万亩,对全市、全省现代农业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特别是在五常建设的“互联网农业”示范项目,成为全国第一家大田应用物联网并切实服务农业生产的园区,国家农业开发办在全国进行推广。

  (二)实施综合开发治理,切实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科技等多种措施,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依次对五常龙凤山灌区、方正双龙灌区、延寿加信灌区等27个灌区,巴彦、木兰、通河、依兰松花江流域,延寿、方正蚂蜒河流域,五常沿牤牛河流域等8大流域,以及哈同、哈牡、哈绥、京哈等7条主要交通干路周边区域的中低产田进行开发治理。实施农业开发以来,项目区累计新打机电井9462眼,新修小型水库、塘坝、蓄水工程及排灌站600座,建田间构造物23805座,新修和完善渠系5479.3公里,修农田道路4812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356.7公里,购置农机具6074台套。其中,全市完成旱田改水田148.46万亩,改善水田184.56万亩,旱田综合治理318.91万亩。26年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55.33万亩,改良草场7.1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及农业生态工程34.76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00万亩,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的标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如:巴彦县按照“两大平原”综合改革要求,整合水务、国土、农发等部门专项资金,为30万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了巴彦港大型灌区,全部采用松花江水灌溉,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三)推进规模化经营,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一直坚持实施产业开发战略,围绕粮食、蔬菜、两牛、生猪等主导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扩大基地规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了更加紧密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良性发展、逐步壮大的主导产业带或产业园,主要有以五常、方正、通河、延寿、依兰为重点的水稻产业带;以呼兰、双城、宾县为重点的玉米产业带;以双城、宾县为重点的奶牛和肉牛产业带;以双城、道里、松北为重点的棚室蔬菜产业园;以尚志、阿城为重点的浆果、食用菌产业园。这些(园、区)共带动30万农户人均增收1200元。从2013年起,我市农业开发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中先行先试,培育和推广了呼兰金山,双城长产、五常绿地、宾县永和、延寿信合、尚志长营等合作化模式,在合作机制上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 农户”、“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 合作社 农户”、“农民专业协会 合作社 农户”等模式,在经营机制上采取“市场 规模基地农户”、“品牌(地理标识认证或绿色有机认证) 规模基地 农户”、“龙头企业订单 规模基地农户”等模式,取得较好效果。呼兰区金山现代农机合作社成员“带地入社”以后,玉米平均亩产达到850公斤,比入社前平均高250公斤,亩增效益500多元,同时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农民从规模化生产经营中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尽管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市级配套资金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综合开发需要。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领域正在不断扩大,开发成本不断上涨,而市级配套资金在国家和省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近年来一直保持在每年4000万元的标准,2014年又减少到28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与承担的高产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相比,明显偏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综合开发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也影响了国家和省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的倾斜和支持。(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建设生态高产标准农田任务艰巨。我市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依然偏低,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不足30%,靠天吃饭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平衡,主要公路边、容易改造、条件好的地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投入很大,基础设施很完备,但很多交通、生态环境等条件不好的地方,却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偏低。虽然我市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但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不高、秸秆焚烧等问题,给建设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带来很大困难。(三)项目区产业化进程仍需提速,辐射带动作用仍需加大。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特别是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比重小,规模效益不明显,整体竞争力和外向型发展能力还不强,产业链条短,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中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二、  意见和建议

  多年实践表明,农业综合开发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的必要手段。我市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综合开发重要性的认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新常态,牢固树立按产业综合开发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扶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水平和效益,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更大作用。

  (一)围绕中心大局,科学确定农业开发新战略。我市是国家首批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城市。当前农业发展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综合开发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市要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部署和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总要求,谋划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充分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三农”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科学确定开发思路,找准农业综合开发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科学定位,综合施策,精准发力。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按照各地资源分布、禀赋要素、环境承载能力等综合因素,调整优化现有开发布局,对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研究制订不同的开发政策,坚持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二)广辟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增加资金投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和支撑。我市要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带动资金投入分配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形成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多元化投入模式。一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建立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匹配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农惠农重要渠道作用和杠杆作用,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给予更多、更大支持,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二是创新社会资金引导方式。进一步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综合开发,以多元化带动多投入,把政府支持和开发主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综合开发。三是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对那些市场前景好、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和项目,要继续集中连续投入,注重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绩效管理,促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争取早出效益,多出效益,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三)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农发精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最大优势和最鲜明特点就是“综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打造出更多精品工程。一是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多方协作机制。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农发搭台、部门唱戏”思路,健全多部门共同协商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形成相关部门联动、多方参与、合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格局,防止各自为战,唱“独角戏”。在建设规划上,要将农业发展、土地整理、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等其他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与农业开发规划相衔接;在资金使用安排上,要将其他涉农建设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相配合,打捆使用,实现项目和项目、资金和资金之间的“无缝对接”。二是强化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农业综合开发要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必须全面增加农业科技含量。要建立农业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推广和农民承接运用科技的水平。首先要以新品种创新为核心,着力解决“制高点”问题。依托省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采用包括生物技术、杂交技术在内的行之有效的育种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和畜禽动物新品种。其次要突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工业高新技术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力度的同时,创新一大批高科技、实用性强的成果,加速成果转化,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新的技术体系。再次要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问题。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学生“村官”等为培训重点,加大培训力度,分期分批选送农技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三是积极推行项目建设使用管护一体化。要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管机制,落实管护主体,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项目建管。认真执行项目资金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建设监理制,确保项目工程质量,能够长期发挥效益。要把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绩效管理工作水平,形成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督体系。同时,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使农发管理手段和管理效能有明显提升。

  (四)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市要进一步树立“产业开发”理念,按照扶大、扶强、扶优、扶特的原则,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转化率。扶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关键环节,尤其要积极扶持特色经济优势明显、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加快优势产业开发,发挥龙头牵动作用,加速产业化开发进程,重点围绕奶牛、肉牛、粮食、蔬菜、饲料、特色作物等产业,发挥地方资源和产业特色优势,有针对性的扶持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生产项目,培育并形成一批粮食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打造出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产地(产品)品牌。坚持市场开拓与产品开发同步推进,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品牌战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在扶持龙头项目的同时,注重与主产区结构调整和基地建设相结合,逐步引导和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产业基地,推动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市人大农林委员会

  2015年10月20日

  课题组组长:赵坤

  副组长:姚劲松

  成员:费德军 刘金祥 尹东(执笔) 李英

 
 
 
网站声明 |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备案编号:黑ICP备05002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