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简介 机构设置
机关建设 历程展馆
人代会 常委
主任会议 工作动态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选举任免
通知公告 决议决定
工作报告 调查研究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
哈尔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 ...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动...
栗战书在西藏调研青藏高原生 ...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 ...
用法治勾勒更有质感的民生愿 ...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中国特色 ...
旗帜鲜明讲政治 不断提高政治...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 / 信息页面 返回首页
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
责任编辑: 市人大研究室新闻宣传处        时间: 2016-12-07 14:07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实现复兴伟业和成就伟大梦想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这既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文艺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有力揭示了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

  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底蕴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人文标杆与精神尺度,具有极强的覆盖性、渗透性和持久性等特质,具有感染人、征服人、熏陶人和塑造人等功效,其以无形的意识或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和存在,能够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精神动力与人文支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自觉服膺,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一种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是对民族文化怀有一种深挚情感和浓郁情结。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文化自信包蕴两重含义:一是文化主体应当尊崇本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持有一种敬畏敬仰敬重之心,在此基础上,以开放胸襟包容心态审视和对待一切外来文化,在共存共生中提振民族文化骨气、底气。二是对文化客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既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传承赓续,又能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不被同化和异化。换言之,文化自信是一种开明的文化气度,是一种健朗的文化心态,这种气度和心态,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既往成就上的自豪感和荣耀感,也是对民族文化独特性存在意义的忠贞坚守和对民族文化发展路径的孜孜探寻。文艺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维度,在传统文化的开掘、梳理、呈现和传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创作只有对民族文化心存谦恭秉持信心,才能由衷地生发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审美认同和实践认同,从而使文艺创作获得超越以往的精神高度和美学高度。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悠久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国人内心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心理归依,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丰厚滋养。如果脱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土厚壤,文艺创作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只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随波漂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风范,唯其如此,中华文化才能在波谲云诡的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掌控话语权。

  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归宿

  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最原初的精神源泉、最基本的精神品格和最根本的精神归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文艺作为文化的窗口和结晶,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水平和文化创新能力,高度的文化自信可以催生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的文艺精品更能提升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全面阐扬,通过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系统阐述,通过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深刻阐发,通过对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纲领、灵魂的精准阐释,开启了重新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新征程,开创了中国当代文艺瑰丽多姿的新气象。尽管我国文艺形成了态势强健的文化表达力、审美表现力和艺术传播力,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下我国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特别是由于受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后现代主义等不良因素的袭扰与侵蚀,近年来一种超越历史、国家、民族的所谓绝对文艺标准仍然在迷惑一些人,这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不自重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导致文艺创作在某些范围某些时段失范失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郑重告诫:“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唯物史观,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鲜活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扮点绘祖国的秀美河山,摹写展示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才能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引领

  在文艺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把个人、民族和时代结合起来,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把尊重历史事实和坚持文艺规律融汇起来,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引领文艺事业走向自强。一是要坚定正确的文艺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坚定文化自信,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文艺,而文艺发挥其特殊作用的根本在于坚持正确的方向,正所谓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文艺工作者只有不忘初心,不忘本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履行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为人民立传的神圣职责,才能始终把握好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才能建构起支撑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最深沉、最根本、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二是要坚决掌控中国文艺理论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明确要求“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文艺理论研究只有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着力激活转化中国古典文论资源,批判性地吸纳西方文论中的积极因子,才能不断净化完善文艺理论生态;只有破除对西方文论的盲目崇拜,着眼于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经验,根据人民群众的文艺需求,概括提炼现代的、科学的、民族的新论断、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范式,编撰书写感性与理性统一、精妙与朴实融汇、深邃与隽永兼备的文艺理论文本,才能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理论与美学话语体系。三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表现为中华文明的精神体系和风格气象,具有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砥砺斗志、陶冶人生的功能。文艺工作者只有以各种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去反映和表现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传递更美妙的中国声音,才能为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立场;只有用文艺作品展现民族文化中最崇高的精神追求,传承民族文化中最优良的精神素质,描绘民族文化中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才能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四是要切实打造文艺精品。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文艺繁荣勃兴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是一个民族文艺经典化程度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文艺工作者要承负起“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责任担当,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始终不渝地用工匠精神创作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个性、有神采的精品力作,用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网站声明 |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备案编号:黑ICP备05002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