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简介 机构设置
机关建设 历程展馆
人代会 常委
主任会议 工作动态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选举任免
通知公告 决议决定
工作报告 调查研究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
哈尔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 ...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动...
栗战书在西藏调研青藏高原生 ...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 ...
用法治勾勒更有质感的民生愿 ...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中国特色 ...
旗帜鲜明讲政治 不断提高政治...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 / 信息页面 返回首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专题片《丰碑》解说词第二部:北大荒精神
责任编辑: 曲晨辰        时间: 2019-06-24 08:39
 
 
 

  北大荒,是黑龙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及周边大片荒原地带的统称。在这里,严寒的冬季长达半年之久,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裹挟着漫天飞雪,形成了让人望而生畏的暴风雪,俗称“大烟炮”,极端低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而到了夏天又酷热难耐,瘟疫肆虐,野兽成群。然而,大自然又是极其公平的:这里地势平坦、降水充沛,有着极为肥沃的腐殖质黑土层,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就发芽”。

  古往今来,多少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都曾对这片荒蛮而肥沃的土地垂涎艳羡,但最终都化作了黄粱一梦。就连当年日本侵略者的武装移民,也没能进入它的腹地进行垦殖。北大荒就像一块深埋在沼泽里的“璞玉”,等待着敢于开发它的英雄!

  1947年6月,在东北民主联军血战四平之际,时任松江省主席冯仲云委派李在人等来到一面坡,播下了我党开发北大荒的第一颗火种;5个月后,参加过延安大生产运动的东北籍战士周光亚带队来到北安,在日伪开拓团的废墟上创建了通北机械农场,以他为原型的电影《老兵新传》被广为传颂。

  1949年10月,当开国大典的礼炮震动世界之际,吕梁山走出的抗日英雄郝光浓,带领一百多名伤残战士在嫩江流域创办了伊拉哈农场。这位“独眼硬汉”带着一群和他一样铁骨铮铮的部下,在一穷二白的荒原上开始了艰难创业。郝光浓在日记中写道:“茫茫草原,凛冽秋风,扶犁东野,汗珠挂胸。丰衣足食,幸我老农!”

  在国家和人民急需粮食的危急时刻,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和复转官兵们如同人间“巨星”从天而降,他们解甲归田、化剑为犁,拿出了在战场上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勇气,以千古荒原为纸,以一腔热血为墨,用智慧和汗水,描绘出人类垦荒史上,最为英勇雄壮的画卷。

  建房急需木材。战斗功臣汪立国率领战士闯进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拖着曾被子弹打碎了的残臂,在齐腰深的积雪里挥斧伐木。战士们的手脚被冻坏了,虎口震裂了,滴滴鲜血洒落在皑皑白雪上。终于,一根根原木成为支撑伊拉哈农场的栋梁!生产急需农具,特等功臣迟子祥站了出来。曾在战斗中冻掉了两个手指和10个脚趾甲、身负5处重伤的他,日夜奋战,硬是在简陋的铁匠炉里打造出1200多件急需的小农具;伤残军人们相互搀扶着,搭配成组进行劳动:双目失明的挑着担子、腿部伤残的负责捡粪和领路。这是怎样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啊!纵使这沉寂了千万年的荒原,也会为这群英雄之师而击节慨叹!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战士们就在松嫩平原上建起100多个农场,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也为党领导人民开发建设北大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山碧水环绕,黑土蓝天相伴。矗立在兴凯湖畔的 “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寄托着老军垦战士们对将军的思念之情。

  【八五七农场退休干部徐呈献同期声:他生前的遗言是:生为人民开荒,死为人民站岗。我有好多战友也长眠在这片土地上,所以我每年都抽个时间来看看他们,永远也忘不了他们。】

  这份真情,来自于对改天换地伟大斗争的历史记忆。1954年6月,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第一次来到北大荒。他抓起一把黑土兴奋地说,这土肥得都冒油花了!我要建议中央,把更多的复员军人留下来兴办农场。很快,开发南泥湾时的一些老部下,奉命从全国各地汇聚北大荒。他们继续高举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的旗帜,在这里开始了新的征程。一时间,完达山下,马达轰鸣,号子震天。一场向荒原要粮的战役,在广袤的三江平原拉开了序幕。

  当时已任铁道兵三师代师长的老红军黄振荣,在北大荒这个新战场上依然冲锋在前。

  两年时间里,黄振荣带领7000多名官兵开荒50多万亩,朱德副主席号召全国农垦企业都要向八五二农场学习。很快,由12个大型机械化农场组成的铁道兵农场群,就出现在三江平原上。

  【八五二农场离休干部张树发同期声:拉合房子不防寒,刮着西北风,还往里窜着雪,外面刮着大风,雪还从墙缝窜进去,我们睡觉得戴着狗皮帽子,早晨起来,从胸前到帽子上都是一层白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没菜吃,我们就煮黄豆,加咸盐,喝黄豆汤,喝盐水,一冬天见不到几片菜叶。】

  在早期北大荒的创业者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冻馍馍,雪花汤就饭;吃苦为人民,乐在苦中间!

  这是一个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年代;是比干劲、比奉献的年代;也是官兵平等、干群关系特别融洽的年代。

  高大钧,1937年参加红军,1945年从延安来到硝烟弥漫、敌情复杂的佳木斯,被任命为第一任市委书记。在剿匪肃奸、建立政权和恢复生产中屡建功勋。1947年他在亲手创办合江水利农场时,把全场仅有的一幢暖房子分给科技人员当宿舍,他自己则和战士们挤住在地窨子里。高大钧曾深情地对科技人员说,你们是农场的宝贝疙瘩,只有你们安居乐业了,咱们农场才有依靠!

  【五九七农场原党委书记刘焕高同期声:领导干部你得起带头作用,说工作没有挑工作,分配啥干啥,而且能吃苦。】

  【友谊农场五分场原党委书记吴金龙同期声:我在连队当指导员,当支部书记,当了二十年,从五八年到七八年,整整干了二十年,都跟工人一起劳动,同甘共苦同劳动。】

  住着“马架子”,开荒“人拉犁”,拓荒者们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成为当时鼓舞北大荒人乃至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

  解甲归田,革命精神犹在;化剑为犁,犁尖不逊剑锋!

  广大复转官兵以战场上一往无前的气势,向莽莽荒原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广大共产党员率先垂范,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竞赛热潮,开荒进度节节攀升。许多农场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打粮。在一次庆功会上,王震将军即席赠给大家一幅对联,上联是: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下联是: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是:艰苦创业。

  随着党中央在东北加快布局,一场规模空前的军垦运动迅速展开。1958年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下发后,来自解放军三总部、陆海空军和铁道兵等部队的十万官兵,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挺进北大荒三江平原。

  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他们曾为驱逐日寇出生入死,为建立共和国赴汤蹈火。建国后,这些战功赫赫的功臣们,原本可以按照各自的军衔享受优厚的待遇,过上安逸的生活。但当党中央开发北大荒的号角吹响后,他们来不及掸去满身的征尘,就迅速投入到这个新战场,并把自己的余生全部献给了这片黑土地:预七师师长黄家景、炮团政委杜奕、预四师政治部主任刘国英、十团政委刘清海,以及数也数不清的战斗英雄们都来了。在他们当中,共产党员就占了一半以上。其中老红军、老八路2000多人,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55000多人。

  电影《渡江侦察记》中侦察英雄的原型王树功,从未向人提起过自己曾经的辉煌,一直默默地工作在收发岗位上。后来有人问他,凭你的功劳,怎么还在这儿当收发员?王树功平静地说:无论这个员那个员,我心里始终忘不了自己是个普通的共产党员!

  “压倒一切困难,而决不被困难所压倒”!广大复转官兵以大无畏精神,与天斗与地斗,斗出了改天换地的新面貌,斗出了人民军队的新形象。1929年入党的刘海,是参加过井冈山革命斗争和长征的老红军,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8年他奉命创建了预七师农场,当年就开荒15万亩,生产粮食130多万斤。在担任萝北农垦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县委书记后,他仍然保持着延安时期艰苦朴素的作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家里粮食不够吃,他每年都要买上一千多斤的窝瓜和土豆充饥。他常对身边的人说:战争年代我们经常饿着肚子去打仗,现在有米有面热炕头,可比过去强了千倍万倍!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中,像刘海这样的老革命不在少数。曾任省农垦总局副局长、东北农垦总局局长的王正林,主动放弃城市生活,激情满怀地投身到友谊农场的建设中。他专门划出一块坟茔地,号召大家为农场的发展奉献一辈子,死后就埋在这里,并带头写了保证书。王正林率先垂范,披星戴月地奋战在垦荒一线,带领职工两年开荒40万亩。1980年9月26日,手握钢笔、正在规划新蓝图的王正林,因积劳成疾,倒在了他为之奋斗多年的岗位上,那年他刚过60岁。

  在这些拓荒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延安老八路的作风,看到了南泥湾精神在北大荒的继承和发扬,更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生机和希望!

  不少复转官兵说,比起那些倒在战场上的战友,我们已经很幸运了,还有什么理由去计较个人得失?就是把这把老骨头都交出去,也绝不吝惜!

  是啊,有多少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人们,没能亲眼看到今天的北大荒,就过早地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北大荒博物馆这面“故人墙”上,镌刻着一万两千多个为开发建设北大荒而英勇牺牲的英烈的名字。这面墙,也向我们讲述着一件件如歌如泣的往事。

  一日雁窝岛,千年北大荒。雁窝岛是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一个缩影。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任增学“潜水挂钩”的故事。1957年春播时节,在六台拖拉机陷进雁窝岛沼泽地的危急时刻,共产党员、复转官兵任增学主动请缨,冒着生命危险三次扎进冰冷刺骨的泥浆中,终于将绞盘机的挂钩挂在了拖拉机上,最后晕倒在沼泽地里,差点再也起不来。

  【任增学生前采访:我第一次下去也不行,第二次也不行,上来就哆嗦,后来就往我身上擦酒,擦酒也不行,后来第三次下去的时候,当时挂上钩以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任增学的大女儿任德英同期声:他说其实这点事情,都说了半辈子的事情了,没有什么,叫谁谁都得下去,再说我又是共产党员。】

  北大荒的黑土地,浸染着几代拓荒者的热血和汗水,也记载着他们的质朴和忠诚。

  每当国家和人民急需粮食时,北大荒人从来都是义无反顾地倾情奉献:1960年前后,全国陷入了严重的饥荒之中。北大荒人节衣缩食支援灾区,不但足额上缴了每年600万斤的任务粮,还硬是挤出了63万斤粮食运往灾区;2002年SARS病毒疯狂肆虐,首都粮食告急!接到命令的黑龙江垦区连续七天向北京紧急发运大米,有力缓解了首都的缺粮状态;2008年,当汶川特大地震袭来时,北大荒垦区三天就紧急筹集了480万斤粮食,并捐款2000万元驰援灾区。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史,也是一部青年报国史和成才史。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批有志青年,和着时代的旋律,踏着青春的步伐,在黑土地上挥洒报国激情,在生产实践中彰显生机活力。他们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上,书写了新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大荒人的歌》片段:“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出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

  一曲充满深情、饱含悲壮的《北大荒人的歌》,曾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和上海世博会上,唱得支边青年和老知青们热泪横流!这首歌,折射出曾经为黑土地奉献青春的七十多万热血青年的豪迈,也唱出了他们对第二故乡的不舍深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党中央“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一批批支边青年和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建功立业,报效国家。1957年,北京青年杨华等人率先举起了全国第一支志愿垦荒队的大旗。

  【同期声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队长杨华:鹤岗市知道我们没有房子,他们给了我们一个能住四十多人的帐篷,我们去把这顶帐篷首先支在了荒原上,当时6个马拉一个犁杖,我们连这个套怎么拴,怎么把6个马合在一起,让它拉一个犁杖,我们全不会,当地给我们派了两名技术员。】

  这些来到北大荒的青年,多数还不到二十岁,小的只有十五六岁。恶劣的环境和异常艰苦的条件,让个别青年打起了“退堂鼓”,杨华就咬破手指,用写“血书”的方式来激励他们。绝大多数青年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更加高昂的斗志。

  【同期声共青农场场史馆解说员:因为生产建设需要,当时咱们垦荒队员冬天都需要上山进行伐木,北大荒的冬天特别寒冷,将近零下40摄氏度,很多垦荒队员都冻伤了,其中有一个垦荒队员叫朱荣政,他的十个脚指头都冻掉了,直到第二年春播的时候,才被大家发现,很多垦荒队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早点接受治疗,朱荣政说我就是怕被大家发现,我就是不想被动员下山,想一直跟大家战斗在一起。】

  “扎根边疆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这是当年在知青中最为流行的口号,也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写照。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几十万知识青年在痛苦的磨砺中成长,在理想的追求中成熟。是北大荒广袤的黑土地,是第一代创业者的言传身教,培育了他们乐观向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八五二农场卫生员、来自杭州的姑娘孙文珍, 17年里亲手接生了1000多个婴儿,挽救了上百个年轻妈妈的生命,可她自己却因劳累过度,三次怀孕都流产了,最后因病永远地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绝大多数知青都陆续返城,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而有的人则选择留下来,为这片黑土地奉献终身。她叫刘瑛,14岁那年,在我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事迹感染下,极力劝说家人同意,从北京来到北大荒,几经努力成为我国第一个女收割机手。后来,党组织送她到大学深造,毕业后本可留在北京工作,但她不仅自己回到了友谊农场,还把母亲和弟弟也接了过来,在这里一干就是46年。

  【刘瑛同期声:我一听梁军是中国的女拖拉机手,回来心里就不消停了,给梁军写信,梁军就告诉我有多艰苦多艰苦,小咬,瞎虻,马架子,喝的沟子水,吃的大米查子,当时越艰苦越光荣,咱们没经过长征,没经过延安,这(开发北大荒)得去。】

  四十多年来,返城的知青们无论贫穷富贵、也不管身在何处,他们始终惦记着这片黑土地,竭尽全力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出力献策。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史,同时也是一部科技创新史和跨越发展史。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伟人毛泽东的著名论断。从建设第一个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到建成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农场群,北大荒人所走过的每一步,都给我国的大农业作出了示范。而这个示范,始于1954年的友谊农场。经过60多年的发展,这个素有“天下第一场”的现代化农场,农业工人年均产粮6.6万斤,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前300亩玉米靠人力收割需要半个月,现在一台200马力的机器只要3小时就能完成。许多人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伟人邓小平的英明论断,也是北大荒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牢固根基。以友谊农场为代表的现代化农场建设,从一开始就深埋下了科技创新的基因。

  在北大荒,有数不完的科技精英,有说不尽的忠诚奉献。

  被誉为“奶牛之父”、亲手创建了“完达山”品牌奶粉的张源培,曾在日记中写道:“真正的生活就是开拓。有坚强的事业心,人生才显得充实,精神才有寄托,困难才得以克服,顶峰才可能攀登”;荒原上的“南来雁”梁甲农、冯紫俍夫妇,40多年里为北大荒奉献了2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还有60多年醉心研究寒地水稻、被誉为“寒地水稻之父”的徐一戎等专家,都是北大荒璨若星河般科技明星里的杰出代表。70多年里,先后有10多万名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挥洒智慧和汗水,红色基因和科技基因,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为北大荒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智慧创造奇迹,科技改变生活。进入21世纪后,具有现代眼光的北大荒人,又一次把目光瞄向了居于世界前沿的“精准农业”和物联网管理系统, 开始进入了以工厂化、信息化、网络化为标志的农业工业化时代。大水利,大机械,大科技,大合作,北大荒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大农业的历史性突破,再次成为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2018年金秋,北大荒再传捷报:全垦区粮食产量达到了456亿斤,连续15年获得大丰收!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数字更具说服力了:全体北大荒人人均年产粮突破10万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70年来,北大荒垦区累计生产粮食7800多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400亿斤,用全国2%的耕地养活了全国9%的人口。据测算,北大荒垦区每年调出的粮食,可为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解放军三军将士提供一年的口粮。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在全世界挺起了中国脊梁!这也是北大荒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印证。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我省时指出,黑龙江垦区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要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空母舰。2018年9月25日,正值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黑龙江。他来到建三江七星农场,站在高处俯瞰一望无垠的万亩大地号,走进稻田看谷粒、观成色。

  【总书记同期声:看看呢还是很感慨,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啊,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如今,“开着小车去种地,驾驶飞机洒农药,手机遥控育秧棚”,已成为北大荒农民的新时尚!

  70年沧桑巨变,曾经的千古荒原已经变成了万顷良田;70载斗转星移,曾经英武挺拔的战士如今已两鬓飞霜。正是他们,以及一代又一代的拓荒人,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并在70年的继承和弘扬中成为激励北大荒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为我们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愿著名诗人郭小川的这段诗句,永远镌刻在北大荒,镌刻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

 
 
 
网站声明 |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备案编号:黑ICP备05002054号